刘世锦:正确认识市场的“卷”和产能过剩

柳絮泡泡 民生经济 2024-11-14 8 0

  “如果把‘卷’理解为市场竞争,这种卷就是必然和合理的。”他说。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今天(14日)表示,应正确认识市场的“卷”和产能过剩。大量进入、竞争淘汰、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市场份额集中,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过程,也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经程序。

  在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今天举办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上,刘世锦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计划经济导致“短缺”,市场经济则伴随一定程度的过剩。有过剩才有竞争,才有优胜劣汰、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如果把‘卷’理解为市场竞争,这种卷就是必然和合理的。”他说。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刘世锦认为,眼下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新能源产业能在中国“卷”起来。实际上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超大规模市场、产业配套体系、工程化能力,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活力等。

  他认为,需要防止或避免的是政府不当行政干预和某些市场主体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秩序的扰乱。

  对于如何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刘世锦表示,在“双碳”领域,应加快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把碳排放双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分解到各级政府、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有效管用的责任机制。“责任到位了,需求就出来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空间就扩大了。”他说。

  此外,刘世锦还认为,政府应系统收集并及时发布新能源产业投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作出正确决策。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刘世锦还建议各地政府取消不合理的政策优惠“洼地”,推动全国统一尺度、效率导向的公平竞争。高速增长和泡沫膨胀期形成的低效无效过剩产能逐步退出,通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形成新的增长结构。

刘世锦:正确认识市场的“卷”和产能过剩

  11月14日,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现场。摄影/章轲

  对于环保产业界关心的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有可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绿色转型目标和进程面临巨大冲击、摇摆和后退可能性增大的问题,刘世锦表示,“如果既定的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有所摇摆或后退,很多正在做的事情很可能停顿下来,甚至前功尽弃。”

  “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以万亿计的研发和产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如果长期目标动摇或后退甚至放弃,所涉及的不仅是理念和价值的问题,更是巨大的利益问题,是相当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前进还是后退甚至陷入危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尤为如此。”刘世锦认为,谈论气候变化和碳中和,风平浪静时容易,遇到困难和风险挑战时,才真正考验人们的决心和信心。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战略定力,动摇和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对于市场“内卷”、价格下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问题,刘世锦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仍然有效。发展中的问题应该也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更好更快地发展加以解决,慢发展和不发展才是更大的问题。”

  今天召开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聚焦培育环境新质生产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的生态需求在不断产生,环境产业需求端正逐步由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转向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此外,我国环境产业正面临深度变革与重构,发展的重点也正在由单一环境要素末端治理转向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调的综合治理。产业拓展到低碳改造、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协同治理以及碳中和相关领域。目前,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方仍以地方政府为主,应收账款回收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状况水平等影响,使环境企业面临严峻的营运压力与资金流动性匮乏的双重困境。

  论坛上,多位企业家表示,身处转型浪潮中的环境产业,对行业和未来都要有信心,应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发展新模式,重构增长新业态,探寻产业发展新路径,凝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聚焦产品服务创新迭代与品质提升,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借“双碳”东风,积极布局新赛道,跨界碳减排、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升级。